胎儿医学科&产前诊断中心

科室资讯

齐聚首,专家大咖高屋建瓴;展未来,胎儿医学日升月恒-第八届胎儿医学大会系列报道之二

2018-09-13

5月26日,第八届胎儿医学大会持续升温,知名专家学者就母体疾病与胎儿疾病、胎儿宫内治疗相关问题、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产前筛查与诊断、产前筛查与NIPT、产前拷贝数异常及遗传咨询、携带者筛查、全外显子/全基因组测序等专题进行深入讲解。

  • 胎儿医学及超声专场
杨慧霞教授-妊娠合并糖尿病和相关胎儿疾病

来自北大第一医院的杨慧霞教授讲解了妊娠合并糖尿病和相关胎儿疾病,对妊娠期糖尿病对母胎的危害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讲解。对于糖尿病患者,孕前需进行详细的计划与准备,以降低母胎风险。

林建华教授-妊娠合并心脏病和相关胎儿疾病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林建华教授分享了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治经验。详细介绍了母体先心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孕期管理及分娩时机的选择等。

徐先明教授-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

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徐先明教授,通过国内外指南及文献的讲解,对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治疗提出了新的见解,包括低T4综合征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的目标等。

古航教授-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和相关胎儿疾病

来自上海长海医院的古航教授,介绍了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和相关胎儿疾病,在免疫系统疾病中,要特别注意与产科并发症相关的抗体,如抗-Ro/SSA抗体和抗-La/SSB抗体,会导致新生儿红斑狼疮及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黄亚绢教授-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HIV感染的介入性产前取样技术

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黄亚绢教授对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孕妇进行产前侵入性检查发生宫内感染的风险评估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回顾近年来已有文献记载的相关研究结果,但由于样本量的局限目前仍缺乏有力证据证明上述人群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对垂直传播的影响,因此依旧推荐该人群选用高灵敏度、低假阳性率的无创产前风险筛查方法。

王谢桐教授-多胎妊娠减胎术(2017 ACOG)及国内现状

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的王谢桐教授对该中心进行选择性减胎的治疗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进行选择性减胎前严格把握减胎指征的重要性,术前应对母体及胎儿情况进行充分评估,综合各方因素来判断减胎利弊以及待减胎儿的选择。

魏瑗教授-sIUGR的诊治

来自北医三院的魏瑗教授介绍了各种单绒双胎特殊并发症射频减胎术的利弊,并对该中心sIUGR病例进行回顾,总结该中心的诊治体会。在行宫内干预前需关注胎儿畸形的排查以及母体并发症,术前需全面评估并进行充分的风险告知。

刘彩霞教授-中国双胎基因组计划与实施

来自盛京医院的刘彩霞教授介绍了中国的双胎基因组计划。希望通过与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共同努力,旨在建立双胎妊振无创检测及质控标准,规范双胎无创检测流程体系,构建并公开中国双胎无创产前检测的数据库,以利于多中心的双胎RCT研究。

孙路明教授-宫内干预 yes or no(来自病例的挑战)

来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孙路明教授承接昨日目前中国胎儿宫内治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再次用一例例鲜活的病例向大家介绍宫内治疗“为什么做?做什么?谁做?怎么做?哪里做?”强调胎儿宫内治疗成败关键往往不是在手术中,而在于对疾病规律的深刻理解及全面、正确的术前评估。宫内治疗是把双刃剑,我们要与孕妇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帮病人做一个属于他们“不后悔的决定”。

周祎教授-妊娠期同种免疫性溶血的管理

来自广州中山一院的周祎教授和大家解读了ACOG指南妊娠期同种免疫性溶血的管理,分享了关于免疫性胎儿水肿方面的诊疗经验。对于高危妊娠的孕妇,孕期需定期随访MCA-PSV。若怀疑宫内贫血,需权衡宫内输血和分娩的风险,必要时在充分备血的前提下行胎儿脐静脉穿刺术明确诊断。

李昊教授-胎儿手术治疗脊髓脊膜膨出指南解读及国内现状

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李昊教授介绍了国外胎儿手术治疗脊髓脊膜膨出的进展并解读了指南。对胎儿开放性手术与出生后修补的结局进行比较,虽然前者对胎儿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了较高的产科及母体并发症。由于受到样本量的限制,尚无法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俞钢教授-胎儿肺发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来自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俞钢教授介绍了胎儿肺发育疾病一体化管理模式,从产前诊断、胎儿医学评估、产前干预、与产儿科的无缝衔接、分级诊疗标准以及手术治疗和远期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刘锦纷教授-先天性心脏病的围产期管理

上海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主任刘锦纷教授列举了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出生缺陷的诊疗现状,提出心脏出生缺陷诊疗面临的挑战是没有规范化的技术及多学科诊疗流程,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建立孕期诊断评估规范化体系,以提高出生缺陷诊疗成功率。

陈倩教授-中国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指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倩教授详细讲解了中国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指南。

马端教授-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变异

复旦大学代谢与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马端教授从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两方面分析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以及先心病的基因检测流程。

许争峰教授-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胎儿心脏结构异常中的价值:前瞻性研究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许争峰教授展示了胎儿心血管畸形的染色体芯片分析研究成果;对于先心病胎儿,无论是否合并心脏外畸形或FGR,发生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更高,相比传统核型分析,CMA异常检出率更高,可作为胎儿先心病的一线检测手段。

Prof.Dick Oepkes-胎儿心脏宫内干预的指征:该紧还是该松?

来自荷兰莱顿大学的Dick Oepkes教授展示了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宫内干预方法,同时列举多中心的随访结果,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对于是否实施宫内干预没有很好的依据,有时对结果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仍需要充分的研究探索宫内治疗的指征。

李笑天教授-无创时代下,孕中期超声遗传标记物的临床咨询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李笑天教授为我们讲解了NIPT时代下的产前超声筛查技术和策略。2017年ACOG非整倍体筛查指南介绍了NIPT的检测原理、优势和缺点、阳性结果、处理,超声软指标的分类及预后。当NIPT作为二级筛查时,血清学检查+软指标仍是初级筛查的方法;当NIPT作为一级筛查手段,软指标对21三体的筛查价值有限。

杨芳教授-介入性产前诊断的程序:国内现状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胎儿医学中心的杨芳教授,讲解了介入性产前诊断程序ISUOG指南相关进展。详尽地讲解了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咨询、分类、有创操作的指证、手术的准备和检查、操作要点以及并发症。讲解过程中,穿插了多个临床案例,让听者对各种介入性操作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

郑明明教授-早孕期超声胎儿结构筛查的评价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郑明明教授讲解早孕超声胎儿结构筛查。首先讲解了早孕期胎儿结构筛查的优势,分享了鼓楼医院对孕早期胎儿超声筛查研究的数据,早孕期对颜面部及心脏结构异常的检出率分别高达100%和70%。用大样本前瞻性数据说明早孕期超声对胎儿结构异常尤其是心脏异常筛查的意义。

  • 临床遗传专场
杨亚平教授

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的杨亚平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产前外显子测序技术和基于胎儿细胞的无创产前检测”的精彩讲座。杨亚平教授介绍了贝勒遗传组开展的产前诊断新技术-外显子测序,亦有70%的胎儿无法检测出病因。诊断率低的原因主要为胎儿产前表型获得的困难,如新发突变的前10位基因,在产前都没有胎儿表型,一般不会来检测,所以绝大部分单基因病产前都检测不出。杨教授又以三个病例分享带大家了解,胎儿表型明确,即使只做胎儿的外显子测序,也有可能检测出病因,而对这些检测出病因的病例,贝勒遗传会对夫妇再次妊娠复发的风险,再次妊娠的产前诊断计划及相关的医疗建议进行咨询。

杨教授接着介绍了贝勒医学院利用NIPS可以检测出30单基因病,还有针对胎儿细胞的产前检测的一项研究,从孕8周开始从母血中富集5个胎儿细胞,用已诊断胎儿非整倍体异常,进一步诊断微小CNV异常,最终达到可以检测单基因病。

 陆国辉教授

美国南卡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的陆国辉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大家讲述了“遗传咨询的原则”,遗传咨询是一个帮助人们解释和适应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及其对医学,心理和家庭的影响过程。陆国辉教授提出了9点关于遗传咨询的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即咨询医生应完全尊重咨询者自己的意愿;平等原则,对所有前来咨询的人一律平等;教育咨询者的原则,对咨询者进行相关疾病全面的教育;公开信息的原则,医生应该向咨询者公开所有咨询者能理解和做出决定有关的信息;非指导性的咨询原则,咨询医生应无咨询的偏向,亦不能指导咨询者做出决定;信任和保护隐私的原则,咨询医生应保护咨询者的信息安全,但亦有责任告知病人家属有关的遗传信息;关注咨询中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影响尺度原则,咨询者的遗传咨询技巧十分重要,要使咨询者信任咨询师,有必要时可安排对病人的心理咨询;遵守遗传诊断的伦理、道德原则,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胎儿的利益;遵守遗传诊断的相关法律原则,在任何遗传检测之前都必须得到病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最后,陆教授以一个复杂病例的咨询让大家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上述原则。

张秀慧教授

来自贝勒医学院的张秀慧教授介绍了NIPS的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首先介绍了NIPS不断扩大的应用范围,包括所有染色体的亚结构异常,微缺失/微重复,嵌合体及UPD;其次介绍影响NIPS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包括限制性胎盘嵌合,双胎之一消失和溶血性巨细胞性贫血,母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母体恶性肿瘤和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等;最后介绍了贝勒医学院的可以进行超过30种单基因NIPS的基因panel,可以检测AD/XLD基因疾病的筛查,以及采用此panel进行的临床实践经验。

随后,带来的第二个讲座中详细讲述了使用低深度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染色体结构改变的一系列病例。张教授在反复流产的夫妇中使用低深度基因测序技术来检测平衡性的染色体结构重排。研究共发现了4例平衡性染色体重排携带者,包括易位和插入。其中一例为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无法检出的隐匿性结构改变,每个病例均采用FISH进行了验证。研究的检出率为1/291,远高于传统认为的1/500,证实染色体平衡性的结构改变发生率是被低估的。而低深度的基因组测序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核型分析技术来检测平衡性的染色体结构改变。

蔡光伟教授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蔡光伟教授遗传专场给我们带来了两个精彩报告。第一个报告介绍了NIPT中意外的检测结果。他从香港的NIPT临床应用筛查出发,纠正了大家认为的侵入性产前诊断可能导致的流产率的数据,最新的文献表明,侵入性产前诊断羊穿和CVS的流产率<0.5%;其次介绍了侵入性检查和NIPS检查结果不同的原因,包括:胎儿嵌合,胎盘嵌合,非整倍体异卵双胎一胎胎停,母体染色体嵌合异常,母体体细胞异常和母体恶性肿瘤。之后通过几个病例分析介绍了NIPT中的意外发现,并从具体的实例中得出结论建议针对不同的疾病异常,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细胞来源来检测,并对此和大家进行了广泛讨论。

紧接着带来的第二个报告,蔡教授分享了低深度基因组测序技术取代染色体微阵列的相关研究。蔡教授的讲座从染色体微阵列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出发,作为现阶段产前诊断的一线诊断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尽管可以检出传统细胞遗传技术无法检测的基因组变异,但仍然存在技术局限,无法检测平衡性基因组改变和点突变等。蔡教授团队采用低深度基因组测序技术实现了同时检测拷贝数改变以及平衡性的基因组变异。研究通过对比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证实了该技术可以实现检出拷贝数变异。现阶段平衡性的基因组变异只能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隐匿性的平衡性改变是无法检出的。而低深度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则集两者之长,完美的实现了同时检测两种基因组改变。综上,蔡教授认为低深度基因组测序完全可以替代染色体微阵列用于产前诊断中。

杨颖俊教授

来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杨颖俊医生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大家介绍了一妇婴35827例单胎无创产前筛查性染色体异常疑似病例的产前诊断及妊娠选择。首先介绍了一妇婴的无创筛查策略,其次着重介绍了在NIPT过程中筛查出的性染色体异常的后续产前诊断的数据,评估NIPT发现的性染色体异常疑似病例的阳性预测值(PPV),随访产前诊断方案,检测结果,随访妊娠选择。为遗传咨询和临床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大数据支持。

郑茜教授

来自英国伦敦大欧门街医院伦敦东北区遗传中心的郑茜教授带来了关于产前染色体微阵列报告与咨询的精彩演讲。郑教授从芯片分析人员,结果分析以及芯片报告等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芯片操作指南,并重点介绍了芯片报告中的内容要点以及关于芯片检出拷贝数变异临床意义的五级分析。在拷贝数变异的临床意义的分级分析中包含致病性,可能致病性,临床意义不明,可能良性及良性。郑教授分别用相关病例来讲述了每一级的临床意义分析,同时指出了不完全外显的芯片结果在产前及出生后病例中的报告区别。为了更好的进行芯片结果的遗传咨询,郑茜教授还强调了对于芯片拷贝数改变的追踪检查,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复杂病例来讲述拷贝数改变追踪的重要性。

沈亦平教授

“携带者筛查”主题报告环节,首先由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沈亦平教授给我们讲述了”如何在中国开展全面性携带者筛查”的建议和思考。沈教授从携带者筛查的里程碑历史事件回顾切入,探讨在中国发展全面性携带者筛查的基本原则及面临的挑战和在中国成功开展全面性携带者筛查的具体举措,最后提出在中国开展全面性携带者筛查的要点。例举了“广西地贫携带者筛查”的成功典范,展望在中国成功开展全面性携带者筛查的宏伟蓝图,并寄语广大遗传工作者共同努力,早日实现期许。

徐晨明教授

从孕前产前携带者筛查的一级预防,进一步过渡到植入前产前诊断和筛查。来自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徐晨明教授紧接着为我们带来了新鲜出炉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技术专家共识”的详细解读。徐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PGD/PGS工作流程,回顾了国外欧洲人类遗传学会和ESHRE对PGD和PGS项目的临床操作指南,包括PGD中心组建、遗传咨询、病人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入周期前的准备、ART过程、胚胎活检、细胞移取、检测方法、污染评估及质量标准等。并进一步解读了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105年规范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和筛查技术规范”和2018年“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技术专家共识”的内容和细节,明确了PGD/PGS的临床流程与质控、胚胎实验室的显微操作与质控以及遗传实验室的遗传检测与质控。徐教授还告诫指南不能涵盖所有的操作或检测,也不能排除可能获得相同结果的其它操作或检测,也要注意指南出版的时间,并关注颁布之后的文献和科学研究报道。

孙晓溪教授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的孙晓溪教授为我们带来了“PGS在高龄、反复自然流产及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临床应用”精彩主题报告,孙教授主要从PGS(PGT-A)的概念及发展入手,简单介绍了PGS2.0的适应症及PGS在AMA、RPL&RLF中的观察性研究,并提出了囊胚培养、胚胎活检、PGS的局限性和PGS的未来等问题与展望。

廖灿教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廖灿教授针对“全外显子测序在骨骼系统发育异常胎儿病例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讲座。骨骼系统发育异常是指骨骼的形态、发育以及完整性表现异常的一组疾病,具有较大的遗传异质性。廖教授指出,骨骼系统异常是我国常见的出生缺陷疾病,仅次于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评估是检查胎儿骨骼的最主要方法。骨骼系统异常的病因可分为遗传与非遗传因素。廖教授就其中的单基因疾病进行了重点阐述并介绍了相关的遗传学诊断平台及策略。高通量测序技术包括基因panel靶向测序,全外显子测序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医学外显子测序是目前产前诊断常用的方法,但无法发现新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数据量大,能够发现新基因,但可能漏诊。随后教授介绍了目前的NGS相关指南,强调虽然权威指南标准有了,解读实践却并不容易。廖教授着重分享了广州妇儿中心针对胎儿骨骼发育异常进行产前分子诊断的研究与成果。展示内容包括染色体核型与CMA产前诊断结果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

王伟教授

王伟教授对“临床医生的视角——遗传变异的解读”主题进行了精彩讲课。王教授从医学诊断与遗传检测,遗传病针对的特点,儿科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基于临床表型的明确诊断,遗传的复杂性——产前诊断以及临床诊断的工具——遗传检测六个方面进行了精彩分享。王教授指出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一定程度上仍是对表型的解读,而基因诊断是从本质上进行诊断。产前诊断与儿科遗传诊断存在差异,产前诊断基于100%正确的基因诊断。王教授强调基因诊断结合临床指征对于临床正确诊断的重要性并就临床病史资料的收集内容、实验室和特殊检查项目以及遗传检测方法的选择方面进行了阐述。随后针对CMA异常的诊断与咨询,基因变异的结果判定进行了精彩讲解。最后以临床病例分享的形式展示了基因诊断结合临床表型分析对于临床正确诊断的重要性。

王剑教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王剑教授针对“遗传变异的定性:产前与产后病例的差异”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王教授以理想的遗传病诊治流程开始了精彩的讲课。有些基因具有因果关系,有些基因具有相关性,以及依据变异的分类不同,在进行产前诊断时应当充分分析谨慎对待。随后王教授按“遗传模式”以及“表型特征”对已诊断的产前病例进行了总结。并通过临床病例分享阐述了产前与产后的差异,体现在产前缺乏特异表型,时间紧张且可能涉及特殊实验方法。针对该差异提出了可以帮助改善的诸多措施。王教授指出高通量测序大数据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包括双重诊断、特殊遗传模式(双基因、三基因、二次打击学说以及修饰基因等)。

  • 精彩花絮:摄影师镜头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