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病理报告就像一份“判决书”!病理诊断不仅可以判定肿瘤的良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在哪?肿瘤是否需要切除?切多大范围?切得干不干净?是否需要继续扩大切除等,都要靠病理医生的诊断报告来决定。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该如何用药?需不需要放化疗等与预后密切相关的治疗手段,也要有病理诊断来决定。那么,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病理报告,在患者看来总是来得很慢?
其实,病理科医生一点都没“闲着”!!!病理报告诞生过程中的固定、脱水程序处理、切片染色、医生阅片等步骤是无法跳过的。其中组织固定时间少则4小时至6小时,多则12小时至24小时,脱水机处理组织一般需要12小时,医生阅片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通常病理报告自送检之日开始算起,最快3个至5个工作日才能发出。
(1)接收标本:
门诊患者/患者家属或手术室护士送来含有标本的大大小小密封容器。病理科将标本信息录入电脑,生成病理号。
(2)标本的前处理:固定和取材
简单来说,固定就是把新鲜标本放入10%福尔马林中浸泡。看似简单,其作用却至关重要,一旦做不好,在后续过程无法弥补。充分的固定是制作良好切片的前提,一般要求组织取下后应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固定液量应为组织总体积的4-5倍,也可10-20倍,大多数组织应固定24小时。送检来的标本不一定要全部做成切片观察,取材就是按照检查的目的和要求切取适当大小的组织块,以供制片进行显微镜检查之用。一般要求大小2×1.5×0.2-0.3cm为宜,并详细记录取材过程,必要时会对标本摄影存档。
(3)标本的“化学加工”:脱水、透明、浸蜡
包埋就是用包埋剂(通常为石蜡)将组织包埋成块的过程,只有经过包埋才能使组织达到一定的硬度和韧度,才有利于切成所需要的厚度。为了让石蜡进入组织,就需要进行脱水和透明。脱水是借某些溶媒置换组织内水分的过程。
(4)标本的“手工加工”:包埋、切片、染色
接下来就到了制片的关键过程——切片,就是用切片机制作切片的过程,切片机对于一名病理技术员来说就像枪支之于战士,宝剑之于英雄,战马之于骑士。切好的片子常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染色后组织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红色,便于诊断医师观察组织结构,提供诊断依据。染色后的切片用中性树胶封固,至此,切片的制作过程就结束了。
最后,病理医师拿到切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仔细观察,一组标本,通常要看几十分钟,碰到有问题的还要看了再看。为了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凡是判定恶性活检的,有的病理科要求必须双签,最终出具病理报告。所以自标本送检之日起,一般3-5个工作日发出诊断报告,如需进一步检查(如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则需再适当延长时日。
病理医师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肿瘤科流传一句话: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这个良性就需要病理医师告诉我们,病理诊断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决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依据,这就代表了病理医生面对的工作量和压力都是无穷大的。因此,一份病理报告,因为它至关重要,所以需要耐心等待。